■本报记者 卢霞 通讯员 卓璐意
丰功伟绩赢得后世纪念
钟公庙街道位于鄞州中心城区,商业繁荣、宜居宜业。殊不知,它也是宋韵文化的解码之地。
明嘉靖《鄞县志》和清同治《鄞县志》等史籍,都对钟公庙这个地名的由来有着详细记载。原来,百姓为纪念宋宁宗年间县令钟廉为乡民建造碶闸、除蝗灭灾,故建“钟廉庙”。庙废后择址重建,改名“钟公庙”。
钟公名元鼎,字和卿,又字廉,福建晋江人氏。南宋庆元六年(1200)至嘉泰四年(1204),任鄞县县令。那时,他深知水利对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刚上任就对管辖区域内的奉化江进行了实地考察。
为了使农作物不受江水的侵袭,钟廉在任内注重灌溉排涝,曾率领民众修筑一条北起今之周宿渡,南至陈婆渡萧皋碶的防洪江塘,并在位于今之奉化江畔的钟公庙街道庙堰村的庙堰头临江之处,建造了一座名叫鹊巢碶的排洪大闸。此外,针对当时蝗虫对农作物构成威胁的现状,钟廉还身体力行地发动广大农民捕蝗灭卵,消除蝗灾。此举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深受其益。
为感谢这位造福于民、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当地百姓自发在鹊巢碶建起了一座以他姓名作为庙名的“钟廉庙”。到了明代,鹊巢碶废,钟廉庙遂迁至庙跟,并改庙额为“忠廉”。
直到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一位名叫周道遵的乡绅上书清政府,改设庙额为“钟公”,以避名讳。从此以后,“钟公庙”这个名称就一直沿袭下米。清代同治八年(1869),当地百姓纷纷捐款,修缮钟公庙。为了纪念这次重修,撰写了《重修钟公庙碑记》。
2012年,钟公庙街道建成钟公庙文化公园,园内建有“钟公庙”。
庙宇三迁延续文化精神
今年78岁的金家漕社区居民黄德富,虽不是土生土长的钟公庙人,却居住在此几十年,早已把这里当成了他的第二故乡。黄德富喜欢看书,尤其爱看历史类书籍,对鄞地的历史颇有研究。当年建造钟公庙文化公园时,街道方面找到他,想让其为庙宇匾额题字。结合之前研究的史料,黄德富提议正门匾额用“安境佑民”四字,两扇门两侧的楹联分别用“济世救民万古神灵如在,报功颂德千秋庙食常新”“筑江塘造碶闸除蝗灭灾炳史册,凭钟公吊廉令丰功伟绩垂千秋”,街道方面几经筛选,最终录用了黄德富的这3处题字。后来,黄德富撰写了一篇《重建钟公庙记》。文中,黄德富详细介绍了钟公在鄞地的丰功伟绩以及民众为此建庙纪念,并三迁庙宇的故事。黄德富说,他做这些事情,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钟公,了解钟公庙的历史。
如今,在钟公庙街道联盛广场西侧,大家可以看到一座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这就是钟公庙文化公园,简称“钟园”。钟园由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钟公纪念馆和廉商文化展厅四部分组成。走进钟公庙文化公园,钟公的雕像屹立在广场中央,接受乡民、游客瞻仰。
钟园为纪念钟公而建,且“钟”“众”谐音,寓意众乐之园;又因钟乃国器,警钟示廉,甚为妥帖。看得出,钟园已不仅仅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休闲健身公园,更是一个被赋予了教育意义的廉政文化建设平台。眼下,钟公庙街道正秉承“钟公文化”,做足“廉”文章,与时俱进,砥砺前行。
●宋韵有约
钟公庙文化公园位于联盛广场西侧,贸城西路与保丰路交叉口,市民朋友可乘坐115路公交车到联盛搜秀城站下车,或者乘坐59路、134路、362路等公交车,到联盛商业广场站下车,均可步行到达。如选择自驾出行,直接搜索“钟公庙文化公园”,按导航出行即可,钟园附近有多个商场,停车位基本可满足车辆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