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梦珠 通讯员 沈新娜 宓伊沛
甬东首座石拱桥
金秋十月,许多市民趁着国庆假期到西江古村游玩,同时探访一座千年古桥——张斌桥。对于老一辈的宁波人而言,张斌桥是再耳熟能详不过了。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张斌桥还是很多市民夏季纳凉休息的好去处。
张斌桥原位于中山东路和彩虹北路交叉口,原后塘河上,为单孔高拱石桥,长达30米,拱矢高7米,横跨水面10米,是甬东首座石拱桥,桥下可通官船、商船,沟通东七乡的水陆交通。桥面采用宁波当地优质梅园石构筑,38级石阶通向两层楼高的桥顶。两侧桥墙栏板和石柱上精雕细刻了白象、仰莲、鳌首和抱鼓石等图案。
据宋《宝庆四明志》记载,张斌桥是“县东五里”的东塘大河上的第一座石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1988年,因城市建设填河造路,张斌桥被拆除。之后,有关部门采用迁移保护的措施,几经辗转,于2013年冬在原件基础上组装增补,张斌桥被迁移至下应街道天宫庄园西江古村内。
而今,经专业古建筑修复团队依照仅有的一张老照片,花费4个月时间复原,使得张斌桥原貌再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新址位于西江古村里的徐昌阁旗袍文化会馆正对面。
在宁波人看来,昔日的张斌桥一带是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其中最著名的是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之誉的史氏家族。其族人主要聚居在张斌桥状元坊至古藤桥沿河一带,因其宗祠建在贤良巷,故又称为“张斌桥贤良巷史家”。
明朝后期,张斌桥南的外潜龙漕还出了一位曾任刑部员外郎的钱肃乐。钱肃乐一生短促而动荡,他和甬上另一位民族英雄张苍水一起组织抗清义军,转战于浙江、福建一带,后忧愤成疾,42岁时病逝于外乡的船上。当时的南明政权赐其为太保,谥号忠介。宁波百姓为纪念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同乡,将其故居西南端的一条路命名为“忠介街”。
岁月长河中,张斌桥畔还曾出现过“甬东书院”,迎送过数不清的官员学子。宋末元初时,知名学者程端礼、程端学兄弟,又在书院旧址创办了“二程学堂”,又名“孔夫子讲堂”,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因此,张斌桥畔历来是儒生聚会讲学、吟诗作画的活动场所,甬东文风也为之盛兴一时。
1980年1月,55岁的日本学者村上博优先生等一行,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日本客人登上了张斌桥。不少学者从他数年后的著作《云游的足迹》中知晓,自宋代以来,数以百计的日本求法高僧都是从张斌桥畔乘船去天童寺和阿育王寺。1984年1月,日本永平寺监院和主事云谷中兴先生等一行,也曾在桥下乘船体验当年祖师们入宋求法的经历。
改革开放以后,张斌桥边上几经变迁。张斌桥的千年古韵及故事,也成了宁波人的美好记忆。
跨越千年立信于市
常年致力于宁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杨古城老先生,对张斌桥作过一番深入研究。他认为,张斌桥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诚信”这一品质传承了千年。
相传,当时有位以打草鞋为生的老翁,名叫张斌,他打的草鞋用料充足、编得紧实牢固,名声在外,价钱却很实惠,也从不借机抬价,深受顾客信赖。他每天在河岸边营生,看到河两岸的人们来往仅能依靠渡船,一遇风雨黑夜,时常出险,就以打草鞋积蓄的钱发起造桥。群众感念他的善心,便将这座桥取名叫“张斌桥”。“诚信”由此成了张斌桥的代名词。
而这一优良品质经过了千年的传承,延续至今。在如今的宁波城区商业繁华地段,东胜街道张斌社区历经多年打造,逐步创建了“诚信”品质社区品牌,设立诚信公约、打造诚信议事厅等,与辖区内张斌桥菜市场联手,积极建设诚信市场,设置诚信菜篮、推出诚信红蓝牌等,继续传承延续千年的优秀品质。
●宋韵有约
张斌桥新址位于下应街道西江古村内,市民若自驾前往,可导航至西江古村,之后将车辆停放至西江古村停车场内,再根据导航步行前往。
若采用公共交通,可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至南高教园区站下,之后还需步行约2公里。也可乘坐公交车131路至西江古村站下车,或635路、138路、169-1路至首南东路天宫路口下车,之后再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