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彬 通讯员 邵琦
老街新生更胜往昔
长假期间,太白山下,连接天童和童一两个传承千年宋韵古村的天童老街,游人如梭。历经两年多时间的打造,这里不仅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更远胜从前。
北宋名相王安石在鄞为官时,曾作诗称赞有“东南佛国”之誉的天童寺曰:“杉杉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旧时,天童寺香火兴旺,朝山进香的人群络绎不绝,而天童街是这些香客的必经之地。据载,过去香客们乘坐航船到小白河头后,再沿山路翻越小白岭,最后经过天童街来到天童寺。
过去,这条长度不足1500米的街路旁,建有王、蔡、徐3家祠堂,福善亭和南熏亭2亭,以及广济庵、太白庙、僧学堂等“一庵一庙一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有名的“东乡十八街”之一。
呈东西走向的天童街沿溪而建、依街而兴,西从小白岭下的张监桥起,东至僧学堂。据街上的老人回忆,以前天童街街面是清一色取自溪中鹅卵石铺嵌而成的“石弹子”路,路面两侧略倾,并筑有排水沟,能做到大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只要雨停风一吹,路面即恢复清爽干燥。
走在天童老街上,不得不提的,自然是位于上街中心位置的太白庙,同时也是历来天童街上最为热闹的人群集聚地。
太白庙,也称“孝子庙”,因地处太白山麓而得名,其所供奉的并非下凡化为童子的太白金星,而是唐代的一位孝子——杜雍。1931年,时任天童寺方丈、爱国僧人圆瑛法师对太白庙头门和仪门进行了扩建,并在庙门口立了施茶碑,向往来行人赠茶施水。
从昔时的慈孝文化到近代的善行义举,天童老街积淀了深厚底蕴。最近两年,经过“以旧修旧”改造提升,天童老街的“颜值”依然保留了过去的风韵。“老街新生”,重新出发的天童老街,成为东吴“文旅靓镇”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同时充分挖掘海丝文化遗迹,成为精品风景线沿线的一个“美丽产业”基地。
“精特亮”线上话传承
“天童老街的兴衰,源于交通出行。”在老街上住了几十年的村民王瑞海说,“过去,人们要去寺里上香,更因为要转运货物,所以天童老街一度热闹非凡。”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尤其在太白庙一带,开了戴万顺棉百商店、万寿堂中药铺等大小商肆达数十家,还有来自附近海边的小贩前来贩卖鲜鱼,极为繁盛。
王瑞海说,当时陆路交通还没那么发达,从象山港过来的海产品运输销售渠道之一,就是通过天童街到东吴镇小白河埠头,再通过水运进入宁波城区,老街自然就成了水路商品集散地。后来,随着城乡道路交通日益通畅,天童老街渐渐失去了活力。
现在,天童老街重新复苏,则源于另外一条路,一条通向幸福生活的路。2018年起,东吴镇立足“还街于民”,一方面有效引导远见泰美、网易娱乐、乡伴旅游等优质社会资源和宁波大学等高校资源参与,大力推进民宿、书店、酒吧等品牌项目和“潘艺山房”等校地合作阵地落地;另一方面,在出台扶持措施激发老街沿线村民创业热情、提升“造血”能力的同时,靶向引才,持续吸引更多城市精英创业人群入驻。
目前,老街沿线已聚集了麻糍、乌米饭、牛肉面以及东窑陶艺馆、“松隐”非遗竹根雕生活馆、布与生活、海丝寻迹文化馆等30多家当地美食和文旅产业特色店铺。早在2012年,为进一步弘扬慈孝文化,中断了63年的天童镴会得到恢复。去年,升级改造原南熏亭为“施茶亭”,大力倡导义行义举。
今年以来,结合湖光山色“绿水青山”实践线、太白蓝湾“山海振兴”线、海丝商贸复兴线等精品线路(风景线)打造,东吴镇在纵深推进“精特亮”创建过程中,全面融入天童老街海丝文化传承。10月1日,鄞光溢彩国际传播大使助力鄞州“精特亮”邀你来互动打卡系列活动走进东吴第二站,就来到了天童老街。
●宋韵有约
天童老街位于太白山南麓,后塘河畔,地处东吴镇天童片区的中心位置,全长1.5公里。市民可乘坐621路、677路、688路、689路公交车在童一公交站下车,或者乘坐微55路公交车在童一站下车。如自驾前往,可在高速鄞州东收费站出口下,沿宝瞻公路往瞻岐方向,或由鄞县大道到底右转至宝瞻公路,过小白岭隧道后左转进入宝天线,约5分钟可到天童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