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钱湖·风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2月02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东的灶
  从小在浙东农村长大的我,灶永远是记忆中难以抹去的烙印。

  土里土气、默默无闻,却又满腔热情,在烈火中永生……这就是农村土灶最真实的写照。

  那日,我回了一次老家。母亲知道我最喜欢吃土灶烧的饭。傍晚,就准备好柴禾用尚存的农村土灶煮饭,我便自告奋勇地钻进“灶底”充当一回“火头军”。望着灶膛熊熊燃烧的柴火,不一会,铁锅与木质锅盖的连接处就吐出了蒸气,浙东方言称“饭烧滚”了。按照我少年时代烧饭的经验,在 “饭烧滚”时,只要让灶底的余火发挥作用,过三五分钟再用草禾烧一把火,俗称“烧住”,一窝“镬头饭”就算煮成功了。

  追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浙东农村,灶是农民生活的“主要设施”。不仅家家户户都有灶,而且有些人家为了省柴火,另建一台小灶,俗称“狗头灶”(因其小且形如狗头而得名)。儿少时代,农村里因一日三餐用灶而升起的缕缕炊烟,特别是大气气压低时,三面环山的乡村更是被炊烟缠绕,如此景致便成了我脑海中美好的记忆。

  我记得独自与灶打交道大约在七岁那年的“双夏”扫尾季节。那时生产队的农忙食堂已撤销,父母亲因和同队的社员种田赶农活,估计收工要很迟了,就叫我回家烧饭。母亲还笑着说,随便你了,烧好烧坏我们都吃。第一次接受如此“重大的任务”,我真有点紧张。回家后,我淘洗好米,然后再放些“凉饭”,这样就一头钻在灶底烧饭,边烧边担心,加工柴禾又有些潮,到后来饭是烧滚了,但饭焦味也弥漫着整间厨房。后来,当父母亲收工回家,揭开锅盖吃饭时,方知烧了窝“夹生饭”,父亲望着我因烧火而弄得黑不溜秋的脸,不气不恼地说,你就是烧了一镬生米饭,爹也吃了。由此,我的人生历程中就有了七虚岁烧饭的历史记录,尽管现在已人到中年,父母亲还常常在我念高一的女儿面前说这桩事,似乎是淘古说趣中夹着一层激励的意味。

  灶因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民间便衍生出诸多与灶有关的文化现象。比如,与灶有关的灶君菩萨、灶王爷,以及农历过年时的祭灶、送灶等。此外,浙东农村还流传着两个版本的“拜灶君”的民间故事。一则说的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东海边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对年轻夫妻,开始十分恩爱勤俭,日脚过得蛮惬意。后来,男主人进了赌场,把好端端的家输了个一贫如洗,老婆只得含泪离家出走。再后来,穷途末路的男主人才想到老婆的好,哭了三天三夜,把眼睛也哭瞎,就摸来一根青竹棒,沿路乞讨寻老婆。一日,终于在一大户人家寻着了当佣人的老婆,男人悔恨不已一头撞死在石阶上,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廿三。女人对自己的男人怨恨可怜交加,便画了一张丈夫的肖像,在每年的十二月廿三祭丈夫,有次被女主人看见,问其故,便谎称拜灶君菩萨,保东家平安,女主人信以为真,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来了,日久之后,变成了民间的习俗。另一则说的是一位忠心的老仆人,因主人避战乱,出外逃生,老仆人竟在数年的贫寒交加时不动主人家的一草一木,靠乞讨度日,直至主人回家。老仆人去世后,主人感其恩,逐将老仆人画像供在灶头祭拜,说也奇怪,此后其家境日见殷实,说是老仆人在天之灵的保佑。又传玉皇大帝念老仆人如此忠心耿耿,遂封其为灶君菩萨。消息传出后,人们竟相仿效,因老仆人在农历十二月廿三去世,故此日成为民间的祭灶日,一直流传至今。两则传说虽不尽一致,但故事中蕴含的助人为乐、劝人为善、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确是值得弘扬的。

  虽然,现在浙东农村里很多人家用上了煤气灶,但土灶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村里遇上婚丧嫁娶,土灶仍起着“主角”的作用呢。

  如此,仍是难忘土灶,难离土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1版:要闻
   第A2版:综合·民生/
   第A3版:国内·国际
   第A4版:龙观新闻/
   第A5版:钱湖·风情
   第A6版:石碶新闻
   第A7版:YINBAOXIAOJIZHE
   第A8版:文娱·体育/
年画印象
得奖爽歪
浙东的灶
疏芬山淘金
成人世界也需要童话抚慰
东钱湖冬捕
钱湖·风情
鄞州日报钱湖·风情A5浙东的灶 2015-02-02 2 2015年02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