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除了企盼穿新衣,吃零食之外,还有年画的诱惑。那时候住的大都是低矮的木结构老房子,里面光线昏暗,四壁要么是被烟熏得灰头灰脑的板壁,要么是面目狰狞的砖块,所以一般人家都要在过年时买几张年画,一来可以粉饰黑不溜秋的墙壁,二来增添一下喜庆气氛。
记忆中,我家贴的年画并不多,应该是母亲比较节俭吧。有一幅《毛主席去安源》印象颇深,它在窗边的板壁上贴了好多年。伟人穿着长衫,背着雨伞,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样子,我那时不知安源在何方,更不知他为什么要去安源,只觉得他很俊,跟堂屋里挂的半身标准像判若两人。还有一幅《我失骄杨君失柳》贴在我的床头,背景是腾云驾雾、翩翩起舞的仙女,正中有一个女子飞在云端上,她身着白衣蓝裙的学生装,剪着齐耳短发,清纯秀美。姐姐告诉我她叫杨开慧,是毛主席的夫人。我常常看着画想入非非:她飞上天了,毛主席一定很难过吧。
稍大些,就能跟着大人去买年画了。当时个体经济还没有兴起,年画出售就在供销社,柜台上方一根根绳子上用夹子挂着各种各样的年画,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看得我们眼都花了。真想把看中的都买下来,可是大人是不允许的,尽管它们只有几角一张。
我的儿童时代正赶上移风易俗的当儿,有一个时期,样板戏里的人物成了年画的主角:高举红灯的李铁梅,穿着虎皮的杨子荣……随着样板戏的日益繁荣,又出现了杜鹃山中的柯湘,龙江颂里的江水英……后来越剧不断兴起,文化市场也逐渐繁荣起来,年画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了,式样也日益增多,有四屏对开的,也有小格子状的,多幅的年画都有故事情节,画面以抓取电影镜头居多,几张年画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着实使我高兴了一阵子,看年画就像看连环画一样,我常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我们老家有一种取暖的火柜,下面生着炭火,上面盖着被子。寒冬腊月,每当邻居串门或客人到来,主人总是热情地邀请你坐火柜。一般人家往往在放火柜的墙边贴满了年画。我在自己家里看的有限,便想方设法去串门。哪家新贴了年画,大家就要去拜访一番。去小伙伴家坐着暖和的火柜,看着美丽的年画那真是一种享受。
新婚人家,房间里也少不了贴年画,新房里常常人满为患,人们看新娘同时,也欣赏崭新的年画。记得我姐姐结婚时,新房里贴着《十八相送》,还有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的条屏,画上的人儿个个粉面黛眉,温柔娇美。我特别爱去,那些美人儿总让人百看不厌。
追溯年画的来历,还要从唐朝说起,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常感觉卧室门外有鬼哭狼嚎声,闹得皇宫彻夜不得安宁。大将秦琼便与尉迟敬德披挂戎装,伺候在太宗左右,果然当晚平安无事,太宗非常高兴,命画师把两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自此,鬼怪销声匿迹。后代传承这种做法,秦琼、尉迟敬德便成为年画上的门神。
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出现了月份牌年画,附有12个月的月历与节令表,题材则多为美女或中国古代故事,还会标上商品或者商号,采用传统年画的形式,在岁末时候随商品赠送客户,既美观,又实用,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商品海报。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画的内容也发生着改变,虽然现在人们很少在居室贴年画了,但不少网友制作的Q版动画人物,形象幽默,它们出来给网友拜年时活灵活现,令人忍俊不禁。虽说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年画,但是,对节日喜庆气氛的烘托及表达的祝愿却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