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艺
通讯员 童诗涵
昨天,沿着蜿蜒的村道走进瞻岐镇岐化村,一幅洁净优美、和谐有序、文化氤氲的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日前,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岐化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这是对该村多年来建设乡村文明、创新探索乡村善治路径的最高褒奖。
在岐化村,由村民组长自发组建的志愿队志愿者骑着载有宣传喇叭的电动自行车,每日穿梭于村落的各个角落,一边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一边仔细检查街头巷尾、溪边屋后的环境卫生,确保垃圾精准投放、村庄环境长效整洁。
为进一步夯实公共基础设施,村里积极筹措专项资金,对活动中心和公园进行改造升级。如今,崭新的活动中心设施完备,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的好去处;公园绿意盎然,精心打造的“德治风景线”引人注目,文化墙、宣传栏等载体将文明理念融入日常。同时,该村引入监控设备,对公共区域进行智能化管理,为乡村治理装上“智慧眼睛” 。
“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可丰富了,村里每年精心策划文艺汇演,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马灯队和旗袍队不仅在村里表演,还经常受邀到周边地区展示风采,不少年轻人也主动加入队伍。”村党总支书记朱雷杰谈及村里的文化活动,言语间满是自豪。
在岐化村,无论是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文化志愿者,还是穿梭于街巷的环境卫生志愿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578”志愿队。
“578”,谐音“我去吧”。5年时间,这句简单、有力的党员志愿者服务口号,逐渐成为引领全村文明风尚的强劲引擎,崇德向善的种子深深植入每一个岐化人心中。朱雷杰介绍,“578”有成熟的常态化志愿服务模式:5支德治队伍各展所长、协同发力;全周7日无休,服务始终在线;8项配套举措环环相扣、坚实支撑,共同构筑起覆盖全域、响应迅速的乡村善治新生态。
在岐化村,“578”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温暖故事每天上演。在“阿嫂调解站”,66岁的调解员王芬飞是村民信赖的“知心人”,多年来,她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耐心细致的调解技巧,化解一桩桩矛盾纠纷。马灯队、旗袍队等文艺队伍的志愿者,不仅每周定期开设免费的教学课程,还积极组织、参与文艺汇演。环境治理队伍的志愿者定期清理卫生死角、修剪绿化苗木、维护公共设施,守护村庄的美丽“容颜”。暖心服务队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爱心义剪等活动。
为了让志愿服务更贴近村民需求,发挥更大效能,岐化村建立了“收集村民意见—评估—改进—再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通过定期走访、意见箱收集意见、线上反馈等渠道,广泛倾听村民心声,确保每一项服务举措精准对接民心,切实解决村民实际问题。
朱雷杰表示,“全国文明村”的荣誉,不是终点,而是岐化村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的起点。未来,该村将继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