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璧颖 通讯员 宓伊沛 陈雨轩
为老服务提质增效、婴幼儿照护升级、援企稳岗高效开展、慈善救助积极进行……站在时间的坐标上回望,“幸福感”无疑是东胜街道今年工作的关键词之一。街道紧抓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心幸福。
“一条龙”幸福养老
“听说又可以买早餐了,我过来看看。”7月25日一大早,在东胜街道樱花社区,众多老年居民在社区助餐点前排队等待第一笼包子出炉。
据悉,今年以来,东胜街道围绕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养老体系构建等,整合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养老服务供需精准对接。今年,街道积极探索社区老年助餐服务新模式,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升级改造,新建2个助餐点,在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小区周边链接3个老年共享餐厅,形成半径500米的“中心厨房+助餐点+共享餐厅”的一体化助餐服务网络,实现老年助餐全覆盖。
从2023年起,樱花社区实施“樱为爱 暖心餐”项目,最低只花1元钱就能在家门口买到一份健康可口的早餐,从炎炎夏日到凛冽寒冬,一周两次,风雨无阻。今年6月,全新提档后的樱花社区助餐点正式开业运营,从原来的助餐车升级为干净明亮、环境温馨的为老服务助餐点,助力老年暖心餐项目。
如今,暖心餐继续升级,每周一、三、五,肉包、馒头、牛奶等不同搭配都只要1到2元不等,60周岁及以上辖区常住老人凭身份证享受优惠,对于高龄独居老人和其他行动不便的居民,社区网格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除此之外,社区还不定期在特定节庆日免费派送传统餐点。
不只是樱花社区老年人的吃饭需求得到重视和满足,在张斌社区,一场名为“人人都是社区合伙人”的公益助老助餐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活动由张斌社区党委、沿街商铺联合党支部和张斌桥菜市场共同发起,得到当地商户的积极响应。每天早晨开市,商户挑选出摊位里新鲜的食材,放入菜市场的“爱心篮”中。到了中午11时,社区里的“跑小二”党员志愿者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将“爱心篮”里的蔬菜瓜果肉食蛋品分装成袋,送到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家中。
“民以食为天”,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更加关系到养老的幸福指数。截至9月底,东胜大食堂共计开展104765人次助餐服务,实现老年助餐辖区社区100%全覆盖。
10月14日,记者在辖区东郊路8弄注意到路边设有一座助老打车暖心车站,蓝色的站牌清晰醒目。刚好有老年居民走出小区,只见他打开了手机的微信软件扫了扫站牌上的二维码,完成了一键呼叫附近出租车的操作。
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只要扫的是站点的二维码,就能将出发点自动定位到车站。出租车到达起点后,老人与司机当面沟通确定目的地,结束行程后可选择扫码或现金支付。
“之前用手机打车,老花眼盯着小小的屏幕打字不方便,生怕写错地址。这个助老打车软件的字体很大,自动定位也快!”69岁的社区居民杨瑶婉告诉记者,以前走去地铁站要十来分钟,大包小包过安检也不方便。现在家楼下就能叫上出租车,省心又省力。
自今年初起至今,街道已陆续完成16座助老打车暖心车站的安装,实现辖区老年人一键扫码叫车,打通老年群体出行“第一公里”。
在东胜,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氛围随处可见:街道开设了7个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引进专业师资力量定期授课,老年人在学习各项生活技能或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还能丰富精神生活;着手打造智慧助老特色项目,推进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康养联合体特色项目建设,新增3个无感智能服务终端安装点位;建设壮大专业化为老服务团队,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达56人。
“一站式”就业护航
8月13日下午,东胜街道联合鄞州区人才服务中心、王家社区在集盒广场开展了一场“家门口的就业指导”,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一级管理师张春林帮助未就业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拓宽就业渠道。
课程向同学们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实用价值的择业建议,并“一对一”开展简历诊断和面试指导,从人才市场特征、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和择业建议3个维度帮助他们解锁就业新思维。
今年以来,东胜街道切实将求职指导与就业服务下沉至社区,让高校毕业生在家门口享受“一站式”就业指导服务,开展技能培训、就业见习、岗位推荐等帮扶措施,实现全链条、有温度、精准化的就业帮扶,帮助他们走好从毕业到就业的“关键一步”。针对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就业帮扶工作,助力该群体充分就业,促进零工求职精准服务。
今年初,东胜街道联合庆安社区在金亿中心广场举行就业援助月活动。活动以“线上+线下”的宣传模式,结合惠企政策送上门,一方面给失业人员带去政策指导与岗位推介,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去了补贴政策。现场,工作人员宣传浙里办“灵活就业在线”功能,让失业群体足不出户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戎家社区结合共富集市,在辖区零工和商贩摊主之间搭建起交流的平台,同步拓宽失业人群的求职信息来源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街道搭建街道零工信息平台,首创“戎情帮帮团”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号,打造了集招聘信息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线上招聘平台,结合辖区周边企业求职需求及街道零工岗位宣传窗口,平均每个月至少推出42个零工岗位,目前已有26人通过平台实现就业。
与此同时,街道强化落实惠企政策,持续助力援企稳岗,为企业保驾护航。今年以来,街道通过“线上答疑+线下走访”的宣传模式,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确保惠企政策“直通直达”,营造辖区良好的营商环境。
据悉,今年东胜街道为有用工需求的企业、高校和求职者之间“牵线搭桥”,截至目前已举办综合类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服务月招聘夜市等招聘会9场,且现场均设立直播带岗特色服务。各类招聘会共计惠及企业154家,求职者60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219人。
“一张网”兜底保障
今年,东胜街道秉承多元参与、精准服务的原则,建立街道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实体阵地,构建起纵横助联的立体式帮扶机制,绘就精准、高效、温暖的“弱有众扶”底色。
7月18日晚,东胜街道泰和社区“合和盛夏 日落声起”网格子音乐节的集市上,摆放在“繁星胜景”助残展销摊位的助残共富产品意义不凡——80箱葡萄重达200多公斤,从栽培、采摘、装箱、搬运到义卖,均由泰和社区“阳光家园”的残障学员们亲自完成。
此次线下助残集市销售额6532元,全部注入“泰和助残基金”。
据了解,泰和社区“繁星胜景”共富共同体于今年3月成立,依托社区“残疾人之家”阵地,聚焦劳动年龄段内特殊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医疗、心理疏导等配套服务,并通过社企结对、资源衔接、农副产品售卖等方式助力残障学员迈向共富。
一方面,东胜街道逐步优化街道阳光家园特色品牌,以“共富工坊”建设为抓手,用好“党建赋能”“资源助跑”“以工疗养”等实质性举措,托起残障人士的共富梦。另一方面,街道积极扩大慈善工作影响力,募集慈善资金,用于助医助困助老、春节送温暖等公益项目。
从“弱有所扶”到“弱有众扶”,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街道助联体统筹社会资源,创新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途径,探索救助“+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志愿服务”的“大救助”模式,梳理出涵盖社会组织17个、爱心企业23家、爱心个人45人的资源库清单,同时,以项目化形式开展各类救助活动,目前已推出了首批“心桥坊”失独家庭关爱项目等6个项目,惠及困难群众600余人。
2月28日上午,新学期开学之际,宁波市银行业协会党支部与樱花社区党委、郁金香楼宇社区党委走进鄞州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北校区,为学校和全体学生送上学习礼包、体育用品和教具。
据了解,东胜街道与宁波市银行业协会开展党建联建工作已经是第四个年头,此次活动是宁波市银行业协会认领的“金融有温度 善行1+1”关爱“一老一小”特色项目推出的暖心行动之一。
“一群人”倾情解难
街道积极调动整合党员、社工、志愿者、专业人才团队等多支队伍的力量,想在群众前面,跑在群众前面,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难,聚焦民生福祉,保供给、强服务、优机制,在保障民生、稳定社会、促进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切实增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史家社区的“心桥坊”志愿服务团队以爱之名,架起连心桥,在东胜街道人口家庭协会的指导下,团队持续为失独家庭提供关怀与支持,不仅帮助他们走出过往的阴霾,还让他们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
春天,志愿者们带老人去象山、宁海等地春游采风;夏天,大家一起养花,感受自然的芳香;秋天,志愿者们走访慰问,为老人们送上力所能及的服务;冬天,大伙儿坐在一块吃团圆饭又是别样的温暖……老人们从一开始的封闭与抵触,到现在的熟悉,志愿团队用时间和行动治愈了这些失独老人。
成立十年来,“心桥坊”志愿服务团队为46户失独家庭、64位居民提供了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志愿者队伍也从最开始的十来人壮大到如今的200余人。
东胜街道的明星公益队伍还有很多:“大河妈妈红娘团”帮助残障人士找到归宿;“张斌银发队”调动辖区内退休党员、退役军人等力量,助力社区基层共建共治;由社区退役军人、党员和居民骨干组成的“庆安义警队”则协助民警在辖区周边开展日常巡逻,为家园护航。
社区网格员作为片区的民情联络员,在深入践行“四下基层”,深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的走访工作中,收集群众意见,同步建立民情信息档案,记好民情台账,将群众大事小情、难事急事铭记于心,并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另外,街道积极推广“甬网服务连心卡”,截至目前已发放2000余张,构建了覆盖全面、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体系。
东胜街道将持续聚焦老有善养、幼有善育、弱有众扶目标,全面构建“一老一小”“朝夕美好”格局,激发辖区各方力量参与助残助弱助困行动,畅通民生保障“最后一公里”,打造“众创众扶众享”模式,擦亮“弱有众扶”东胜助联体服务品牌。